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建议及时就医:
喝水多、排尿多、饭量变大,体重反而减轻等症状;出现昏迷或脱水等酮症酸中毒现象;糖尿病患者发现血糖水平持续高于医生制定的目标值(2 次以上),或血糖持续低于医生制定的目标值(2 次以上);出现低血糖症状,如:发汗、精神紧张、颤抖与乏力、极度饥饿和轻度恶心、头晕、头痛、看不清东西、意识不清楚等。就诊科室一般为内分泌科;如果发生酮症酸中毒急性起病,病情危急则就诊于急诊科。
诊断流程如果怀疑自己为糖尿病或者体检提示血糖异常,准备第二天早晨到医院检查是否为糖尿病,则建议前一天晚上10点以后不要再吃东西(但一定要确保不发生低血糖),向内分泌科医生详细讲述自己哪里不舒服,根据医生的指导去做空腹血糖检查、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监测和自身抗体检查。
若最终诊断为糖尿病,还会进行眼底、足部、尿常规等方面的检查,来确定是否有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。
1型糖尿病主要诊断依据需要综合患者临床表现及病情发展,包括以下三个方面:
起病年龄:大多数患者20岁以前起病,但也可以在任何年龄发病;起病方式:起病较急,患者的口干、多饮、多尿、体重下降等“三多一少”症状较为典型,有部分患者直接表现为脱水、心脏衰竭、休克或昏迷等症状;治疗方式:患者需要严格依赖胰岛素治疗。相关检查1型糖尿病的血糖检查与2型糖尿病相似,其意义为监测血糖控制情况及波动节律。
尿糖及尿酮体检测尿糖正常人尿糖为阴性。尿糖阳性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线索,但不能区分是哪个类型糖尿病,尿糖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糖尿病。
尿酮体酮症酸中毒是1型糖尿病的典型特征,患者往往发病之初测定尿酮体就为阳性。但尿酮体阳性也可以发生在2型糖尿病患者,尿酮体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酮症酸中毒。
血浆葡萄糖(血糖)测定空腹血糖:禁食至少8小时后称为空腹,然后采血测定的血糖值,正常值应该≤6.1 mmol/L;餐后2小时血糖(OGTT中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):从吃第一口饭或者口服75g葡萄糖水开始计时,2小时后采血测得的血糖值,正常值应该≤7.8 mmol/L;随机血糖:一天中任意时间采血测得的血糖值,正常值应该≤11.1 mmol/L 。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(OGTT)OGTT一般是诊断糖尿病的金标准,也是判断胰岛功能的重要方法。当血糖高于正常范围而又没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时,需进行OGTT。对于高度怀疑1型糖尿病的患者,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的OGTT需要严格在医护人员的指导和监测下进行。
OGTT建议在清晨进行比较准确,推荐成人口服75g葡萄糖(由医生处方开具,儿童或青少年的口服普通糖剂量不同于成年人),溶于250~300ml水中,5分钟内喝完。服糖前抽空腹血,服糖后每隔30分钟取血,共四次,根据各次血糖水平绘制糖耐量曲线。
糖化血红蛋白(HbA1c)测定可以反映采血前2~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,是判断血糖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。在治疗过程中,常以HbA1c 低于7.0%作为血糖控制是否达标来衡量。关于HbA1c控制指标可以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调整,具体需要听医生建议,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,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应<7.5%,成人患者<7.0%。
血脂、血压、尿酸等生化检查用于监测合并症或其他代谢指标,有利于更好地选择用药。
胰岛素(或C肽)释放试验可以了解胰岛β细胞的功能,有助于糖尿病分型、病情判断和后续的指导治疗。
胰岛自身抗体测定这是诊断免疫介导性1型糖尿病的关键指标。患者需要接受多项自身免疫抗体检测,1型糖尿病患者常常呈现这些抗体均为阳性,尤其是发病早期,阳性率更高。经常检查的抗体包括: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(GADA)、胰岛素抗体(IAA)、胰岛细胞抗体(ICA)、ZnT8、IA-2A等。
鉴别诊断1型糖尿病需要与2型糖尿病及单基因突变糖尿病进行鉴别。
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 单基因突变糖尿病 起病年龄6月龄至成年人 常见于青春期后 新生儿或青春期后临床特点 急性起病 慢性或急性起病 慢性或急性起病 自身免疫存在 否 否 酮症 常见 少见 仅新生儿常见 血糖 高 不定 不定 肥胖 与普通人群相似 常见 与普通人群相似 黑棘皮 无 可能有 无 在青少年中的比例 80%~90% 小于10% 1%~2% 父母患糖尿病的比例 2%~4% 80% 90%应在年龄低于6月龄的患儿、有家族史或伴有神经性耳聋、视神经萎缩等特殊症状的患者中进行基因检测,以排除单基因突变所致糖尿病。